廖俊智专访/中研院化研为用转动新视野
廖俊智专访/中研院化研为用转动新视野 | 2016-10-11 |
【经济日报 2016-10-11 记者江硕涵】
讲理念 将基础研究直接应用,解决社会问题 谈生技 园区发挥多元功能,强化产业竞争力
中研院在全球这波瞬息变化的洪流中,面临自身地位的大挑战,院长廖俊智表示,未来希望把中研院的基础研究转变为新的视野,或是能直接应用,解决社会问题。
廖俊智强调,中研院首要任务并非产业而是学术研究,很适合提供一个学术研究自由且开放的环境,让更多有才能的研究者,发展更多具有深度且根本性可改变的基础研究,来与社会结合。
目前正在兴建中的「国家生技研究园区」,未来将发挥基础研究、法规咨询、动物试验、药品开发等功能,并由中研院主导「新药、新试剂、新疫苗」转译研发工作,以基础研究衔接产业的跨领域研究,提升生技产业国际竞争力。
廖俊智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表示,希望在任内能将中研院推上世界舞台,改造为全球顶尖、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对他而言,中研院现在要面对的不仅是内部重整,同时也在全球这波瞬息变化的洪流中,面临自身地位「Grand Challenge(大挑战)」。以下是廖俊智专访的纪要:
组织变革 接轨国际
问:接手中研院院长职务以来,有哪些心得感想及组织变革?
答: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不长,一返台先花时间尽快了解中研院内状况,另一方面也要建立新的团队以及人事组织,花了不少时间与同事面对面沟通讨论,目前为止逐渐了解同事想法,中研院可以开始进入「下一阶段」的蜕变成长。
刚回来时的确觉得院内会议太多、工作效率有点低,这是台湾公家机关容易面对到的、根深蒂固的办公文化问题,公文签署得层层上报,花很久的时间才能跑完流程,所有计画也得层层交办,当然这样的形式也有好处,因为流程制式化较不会出错。
我希望能将机构扁平化,尽量不要动用庞大组织资源,也希望能直接沟通,如果有问题互相比较能理解,工作同仁可以多讨论,开会时多说结论,减少不需要的报告时间,让组织扁平,让人才有机会表现,才能更与国际接轨。
尖端研究 激励创新
问:希望将中研院营造为何种环境?
答:与同仁座谈后,不少同事的回馈都是相当正面且关心中研院发展,对研究也有很高的热诚,研究人员只有热诚,就不会受到环境氛围而影响士气,加上风波已经过二、三个月,现在看不太到负面情绪,同事之间也兢兢业业的持续向前走。
希望将中研院营造为对研究者较为友善的学术机构,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较为无忧无虑,有很多brain storming(脑力激盪),也不会受到传统思维的拘束与限制,能跳脱框架,挑战更重要的题目,能有更多Grand Challenge。
台湾的研究预算时常受限,多是比较小且短期的经费,也在思考如何能在有限经费中创造更有效的分配机制,并鼓励院内创造高影响力的题目。希望利用中研院的基础研究,解决社会问题,例如全球循环永续问题或是生医研究等,让社会更进步,更向前。
问:学术与产业界要如何创造更大效能或达到平衡?
答:中研院首要任务并非产业而是学术研究,希望透过基础研究而促进实际的发展,但若能将基础研究转变为新的视野,或是能直接应用化,贡献在社会上,对研究者来说也是相当满足的成果。
有些人也有疑问,要如何将基础研究转为可以解决社会问题,举例来说,全球缺乏能源或面临循环永续资源,也许可以透过新的研究方法,就像是我个人研究的生质能源,有机会可以解决环境废物同时提供新能源方法,这就是透过基础、深度的研究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案例,而生命科学也解决了许多癌症、病症问题,中研院的肝癌、肺癌、乳癌以及醣分子研究都是世界出名。
这阵子诺贝尔奖陆续发布结果,可看出这些得奖者几乎都不是为了产业发展而做研究,中研院也是如此。中研院目的是以基础研究的方向来帮助产业与社会,并非汲汲营营要赚钱的公司,也因此如何包装、如何卖商品,并非中研院要做的事情,但若是探讨如何从「根本」改变,深层的研究就是中研院可以并且应该要做的重要的事情。
只要有心,努力让更多尖端的研究出现,社会自然会得到更多鼓励与创新的机会,水到渠成,自然有更多活力。
产学合作 加速进行
中研院的角色很适合在学术研究上,提供一个学术研究自由且开放的环境,让更多有才能的研究者,发展更多具有深度且根本性可改变的基础研究,来与社会结合。
问:目前正在兴建中的「国家生技研究园区」将带给台湾产学合作上何种帮助?
答:目前园区的硬体设施的确进度稍微落后,厂商在努力赶工中,也希望能尽快完工,但还是强调,中研院本部是以学术为主的机构,生技研究园区同样也以研究为主。
未来园区将发挥基础研究、法规咨询、动物试验、药品开发等功能,结合中研院基础研发成果与园区跨部会研发团队,发挥生技产业核心群聚效应,将研究成果聚焦生技新药开发,并连结大台北地区既有医学中心研发及临床试验能量,扩大生技研发的周边群聚效应,提升生技产业国际竞争力。
中研院则在生技研究园区主导「新药、新试剂、新疫苗」转译研发工作,以基础研究衔接产业的跨领域研究,整合全国生技相关研究资源,提高效率、加速进行研究计画、积极参与医药生技发展并加强产学合作,育成中心则将研究成果导向商品化,并促成学研单位与产业界共同开发技术与产品。
问:台湾的薪资水准与国际有一段差距,如何解决人才问题?
答:台湾薪资水准不如国外,这其实不是隐忧,而是表面上就能看到很明显的重要的问题。台湾薪资的确比邻近国家差了一大截,薪资结构也与别国不同,台湾太多名目以外的非薪资报酬,的确与国际无法接轨,在与别国竞争人才时也很吃亏。
拉高薪资 吸引人才
希望中研院能有所突破,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与世界接轨,才有机会能吸引更多人才来台湾。
至于人才外流的问题,我认为人才一直是流动的,也有不少人才「流向台湾」,并非全然外流,即便有些人才被挖角到海外名校,也是非常光荣且值得高兴的事情,不需要短视近利、过度焦虑,很多事情拉得更长远来看,就会发现其实并不是这么严重的现象与问题。
问:中研院下一个阶段与目标为何?
答:希望有朝一日全球同行都能认为中研院是世界一流的学术机构,能站上全球舞台。
目前中研院是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史语所是全球汉学重镇、人文社会所也创造了多项研究,生醣分子研究是全球最顶尖的水准,农业科技则有不少亮点,虽然有不少所已有相当高的成果,但中研院仍能追求更高的学术地位。
中研院的下一个阶段是一定要找出「最大的挑战」,并努力与同事脑力激盪,看看是否有科学上尚未解决的大问题,不只是要选新题目,更要激励同事以不同的角度、思维、视野、心胸解决更大的问题,促进大家合作,而不是只担忧下一篇论文要怎么发表、要写什么。
智财技转 关键在执行面
问:2017年政府预算减少,中研院如何开源节流?
答:政府预算有一定的额度,中研院也极力与政府强调沟通基础研究对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中研院的发展并非一、二年内就可以看到成果,有些研究成果得跨上好几个任期,花上十几、二十年才能看到贡献,虽然2017年预算比2016年减少2亿元,但并非一下子少了很多,代表政府对中研院也有相当高的认同度,中研院会持续与政府争取。
至于开源节流的部分,会先从政府预算中进行有效率的使用,并与各部会合作,让资源达到极大化。
问:浩鼎事件引发外界质疑中研院技转法规不全等疑虑,法规订定方向为何?
今年9月初中研院「智财技转迴避检讨委员会」已组团到美国学研机构访问,发现美国也一样面临法规与执行面冲突的问题,世界各国大同小异,利益迴避、利益揭露等都是技转中相当重要的规范内容,中研院以前所订定的规范已相当完备,只是执行过程中仍面临裁量问题,「如何执行」将成为委员会讨论重点,委员会还在整理资讯,将再提供检讨结果。
至于世界各国技转的效率,可以发现其实都不是非常的好。回过头来重新思考技转目的,学术机构都希望研究结果可贡献在社会上,而厂商则是希望可以藉由前期投入研究开发经费、得到关键技术后再转为商品。
但不少人都对技转有着错误的印象,认为将技术转至某间公司就是图利,但其实很多开发计画得花费非常多的心血才能成功,而且也不是所有技转都能得到完美的结局。
举例来说,不少技术需要非常长的研究开发过程,厂商早期投入资金无法立刻见到成效、商品化并获利,必须等到中间一步步有些许成果后,才能逐步看到未来与机会,中间的艰辛过程也非外界能理解的,开发过程也有风险,倘若失败了或是后续没有其他机会,也没有办法回收,成功案例可说是可遇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