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台湾生医登「陆」战况 (节录自环球生技月刊2016年3月号)

难渡「红」潮    盘点台湾生医登「陆」战况  (节录自环球生技月刊2016年3月号)

台湾海峡被称为「黑水沟」,大陆先民来台「六死三留一回头」。 如今,中国商机如海唿啸,台湾生医西进仍是一路难渡「红」潮险浪。
根据环球生技月刊访查统计,自90年代首波台湾医药业西进潮迄今, 约115家企业正摸着巨石匍匐潜行,开垦生存之道。「中国製造2025」
强国方略;「十三五」高速列车已发动, 中国向世界大开门户,台湾生医登陆更面临国际强敌环伺。 

根据国际医药产业分析机构IMS预测,中国将于今年起成为全球第二大的药品市场,仅次于美国。

而这块诱人的市场,和台湾同文同种、仅台湾海峡这一水之隔。

早年因黑潮流经,台湾海峡被称为「黑水沟」。河洛与客家都有民谣《渡台悲歌》,唱出中国先民移民来台「六死三留一回头」的悲歌,意即10人当中,有6人会死在台湾海峡,有3人会留在台湾,而1人会不敢继续渡过黑水沟而重回中国。

而这20年来,台湾生医产业登「陆」的景象,似乎也跟《渡台悲歌》异曲同工。

去年5月,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出版的「中国健康产业蓝皮书」数据指出,2014年中国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超过2.2兆人民币(以下同),中国医药市场规模达1.2兆,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长至2,760亿,私立医院医疗服务总收入达1,583亿。(详见本刊2015年6月号)

专业人士也预估至2020年,「健康中国」将带动医疗健康相关产业突破10兆元的市场规模;世界银行(World Bank)预测,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于2050年以前超过全国总人口的40%,带动长期照护、医学美容及医疗管理等「大健康」市场的大幅成长。

这相对于台湾医药市场已经多年滞留5%左右年成长率,如今的中国,红色商机可以说如海唿啸、铺天盖地袭来,但多数台湾生医企业西进之途,却仍是一路难渡「红」潮险浪…。

90年代製药业首波登陆潮 跌宕起伏
台湾的生医企业早已于1990年代开始首波登陆潮,距今已逾20年。

这20年中,台湾医药业西进前仆后继,脚步也从未停歇。台企踏上中国这块幅员辽阔的中国,或独资设厂、或专利授权、或併购公司、或合资成立新公司等等,大家各自摸着巨石过河,期望找到生存之路。

翻开这部登陆史,1993年1月,台湾东洋与上海医工(当时为海普药厂)合资,成立上海旭东海普药业,将台湾东洋在研发及行销的专业,结合上海医工累积数十年的针剂生产经验。

同年4月,中化製药则在苏州落脚,进驻当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独资成立苏州中化药品,并于1997年成为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首批GMP达标企业。

国内老牌学名药厂永信药品、培力药品也分别于1994年及1996年在江苏昆山设厂,信东製药则于1998年转投资广东清远华能製药,持有20%股权。

保健食品大厂葡萄王也早在1994年,经第三国转投资设立了上海葡萄王企业,产销各种保健食品、生物科技产品,隔年12月新厂落成,1997年台湾红极一时的康贝特也在上海上市;普生也于1996年进驻天津经济开发区的GBP厂房,正式成立普生(天津)科技。

台湾知名的主要老牌生技医药企业,几乎都没有在第一波登陆潮中缺席,每家企业也无不抱持着开启全面进入中国新纪元的乐观期望。

不过,这波药业登陆之路跌宕起伏,要在当时中国医药无论法规纪律、产业环境和制度都充满「潜规则」、智慧财产保护极欠缺下开疆闢土,加上许多中国本土药业马上后脚跟进,迄今,多数这些製药业几乎难见投资获利,经营困境可谓有苦难言。

根据去年7月17日台湾东洋发佈的证交所重大讯息公告显示,台湾东洋已透过旭东海普国际间接处分了上海旭东海普药业约22%股权,虽预计获利4,559万新台币。但自2012年至2014年度总计认列中国损失1.12亿新台币(2012年度认列投资利益7,305万新台币、2013年度认列投资损失1亿746万新台币、2014年度认列投资损失7,815万新台币);且迄今为止,台湾东洋实际赴中国地区投资总额已达12.01亿新台币。

想分得中国庞大市场一块商机,要打的是一场经得起消耗的长年抗战。

普生也于几经波折后,于2006年8月29日正式公告,处份认列天津厂的损失,鎩羽而归;而去年EPS创新高的葡萄王,直到2014年,上海厂仍处于亏损状态,期间家族内部曾一度考虑认赔退出,二代接班底定重组后,目前业绩冲刺力道浮现。

堪称台湾在中国投资最早、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化学製药企业,苏州中化为跟进中国新厂GMP法规「不得不」持续投资(2010年苏州中化符合中国新版GMP与欧盟认证的现代化制药基地于2014年10月落成启用),抗战已经超过20年,财报上几乎直到2008年后才开始出现小幅盈余。

台湾海归生技业西进多观望
2000年至2005年间,台湾迎来第一波海归派生医科学家,他们个人多在美国生技业界累积了知名度或产业资歷,带着当时国际尖端的技术回国创业,包括健亚、太景、赛亚、北极星药业、台微体、药华医药、浩鼎等。如今,这些企业都成了台湾生技各领域的明星或龙头。

当时的台湾政府,可以说是亚洲(除日本外)最早发展生技的国家,一批本土新药开发企业逢地而生,如中天生技、怀特、基亚、泰宗等;许多在地传统製药也加入新药物开发行列,包括东洋、中化、生达、杏辉、顺天、瑞安、宝龄富锦等。现在,这些本土企业更开枝拓叶,个个成为台湾主要的生技集团化企业。

>> 本文节录自环球生技月刊2016年3月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