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人才引进加速 大陆医学创新也需人才“自贸区”
中国技术人才引进加速 大陆医学创新也需人才“自贸区” | 2016-07-25 |
【文匯报(上海) 2016-07-25 记者唐闻佳】
让医生与基础研究人员、产业人士、工程师等在同一屋檐下工作,共同探讨医学难题,碰撞思维花火,推进产学研进程,这是中国国家转化医学中心的理想。要实现它,需要一系列适应新型转化医学研究的体制机制,其中人才机制突破迫在眉睫。
300张研究型病床催生新岗位
如今,“转化医学”的概念很火,在瑞金医院早有转化医学的典范。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振义院士,在上世纪80年代首创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病人获得高缓解率,这在临床上首次证明肿瘤细胞是可逆的。后来,同在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的陈赛娟、陈竺等人将全反式维甲酸和砷剂 (俗称砒霜)结合运用,创建了对APL进行协同靶向治疗的“上海方案”,使APL成为第一个可基本治癒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这个团队的转化成就非凡,但走到今天未必能复製———现在申请临床试验的流程太过漫长。建在瑞金医院内的中国国家转化医学中心将在国内率先推出300张“转化研究型病床”,探索新药、新治疗方案临床实验先行先试的模式,让转化走得更快些。
这些“病房特区”将入住疑难杂症的病人,甚至传统意义的绝症患者。科研型病床也催生对“研究型医生”“研究型护士”的新需求。他们要对临床试验进行观察、记录等,这类人员的职责、规范是任何医院都没有的。为此,中国国家转化医学中心将成立强大的伦理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并行,该部门的原则就是:临床研究要既有益科学,又要一切为受试者的利益着想。
怎么吸引“正当年”科学家加盟
如果说科研医生、科研护士可以在现有医疗圈通过转岗、培训实现,招募符合转化医学要求的高端科学家,成为中国国家转化医学中心的重头戏。
早在2014年,中国国家转化医学中心首届学术委员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已投入工作,海内外30多名知名科学家到场。第一次工作会议除了审议转化医学中心的建设规划、组织架构、科研体制机制外,一个重要事项就是商议全球招聘转化医学高端人才。
据中国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主任陈赛娟院士介绍,中国国家转化医学中心将採取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向首席科学家开放的岗位,包括临床生物样本库、生物标誌物和药物靶标的发现与验证平台、新型药物及诊断试剂与仪器开发平台等设施的负责人。在保证科学家研究独立性的同时,倡导各实验室整合研究。
过去十多年,中国虽然以可观的薪酬引进了一批海外的基础研究者,但临床医生在海外收入更高,尤其涉及转化,市场收益颇丰。如何吸引高端人才,尤其是正当年的海外领军者,转化医学中心需要在用人体制机制上有突破,包括改变考核评价,引入技术转化率等应用指标,明确对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等。
给紧缺技术人才“留一扇门”
中国国家转化医学中心还将探索引入企业合作实验室,让企业与科学家获得前所未有的紧密共事。可以明确的是,转化医学不是靠医生就可以走通的。专家介绍,紧缺的转化医学专门人才包括转化医学法律人才、转化成果经纪人等,他们需懂得如何将一个很好的成果做好市场推广,这些功能不是一个医生所能达成的。
技术人才的引进,也将成为中国国家转化医学中心探索的人才体制机制问题之一。“这些年中国国家有很多人才引进政策,比如‘千人计划’‘东方学者’,但比较注重学术地位、头衔、发表论文数,而转化医学急需的各类平台科研技术人员大多不能达到如此要求,但他们确实是大量重要研究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人才。”瑞金医院院长瞿介明教授称,这类转化医学专门人才目前还缺乏人才引进政策保障,设在上海的中国国家转化医学中心将借助同时成立的上海广慈转化医学研究发展基金会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更期待政策的扶持。
给创新紧缺人才“留一扇门”,让成果转化提速,我们期待中国在国际转化医学的赛道上再次取得先机,让大量优质医学成果快速走到病床边,惠及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