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技術人才引進加速 大陸醫學創新也需人才“自貿區”

中國技術人才引進加速 大陸醫學創新也需人才“自貿區”
2016-07-25

【文匯報(上海)  2016-07-25  記者唐聞佳】

 

讓醫生與基礎研究人員、產業人士、工程師等在同一屋簷下工作,共同探討醫學難題,碰撞思維花火,推進產學研進程,這是中國國家轉化醫學中心的理想。要實現它,需要一系列適應新型轉化醫學研究的體制機制,其中人才機制突破迫在眉睫。

 

300張研究型病床催生新崗位

 

如今,“轉化醫學”的概念很火,在瑞金醫院早有轉化醫學的典範。中國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王振義院士,在上世紀80年代首創用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病人獲得高緩解率,這在臨床上首次證明腫瘤細胞是可逆的。後來,同在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的陳賽娟、陳竺等人將全反式維甲酸和砷劑 (俗稱砒霜)結合運用,創建了對APL進行協同靶向治療的“上海方案”,使APL成為第一個可基本治癒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這個團隊的轉化成就非凡,但走到今天未必能複製———現在申請臨床試驗的流程太過漫長。建在瑞金醫院內的中國國家轉化醫學中心將在國內率先推出300張“轉化研究型病床”,探索新藥、新治療方案臨床實驗先行先試的模式,讓轉化走得更快些。

 

這些“病房特區”將入住疑難雜症的病人,甚至傳統意義的絕症患者。科研型病床也催生對“研究型醫生”“研究型護士”的新需求。他們要對臨床試驗進行觀察、記錄等,這類人員的職責、規範是任何醫院都沒有的。為此,中國國家轉化醫學中心將成立強大的倫理委員會,與學術委員會、國際諮詢委員會並行,該部門的原則就是:臨床研究要既有益科學,又要一切為受試者的利益著想。

 

怎麼吸引“正當年”科學家加盟

 

如果說科研醫生、科研護士可以在現有醫療圈通過轉崗、培訓實現,招募符合轉化醫學要求的高端科學家,成為中國國家轉化醫學中心的重頭戲。

 

早在2014年,中國國家轉化醫學中心首屆學術委員會、國際諮詢委員會已投入工作,海內外30多名知名科學家到場。第一次工作會議除了審議轉化醫學中心的建設規劃、組織架構、科研體制機制外,一個重要事項就是商議全球招聘轉化醫學高端人才。

 

據中國國家轉化醫學中心主任陳賽娟院士介紹,中國國家轉化醫學中心將採取首席科學家負責制,向首席科學家開放的崗位,包括臨床生物樣本庫、生物標誌物和藥物靶標的發現與驗證平台、新型藥物及診斷試劑與儀器開發平台等設施的負責人。在保證科學家研究獨立性的同時,倡導各實驗室整合研究。

 

過去十多年,中國雖然以可觀的薪酬引進了一批海外的基礎研究者,但臨床醫生在海外收入更高,尤其涉及轉化,市場收益頗豐。如何吸引高端人才,尤其是正當年的海外領軍者,轉化醫學中心需要在用人體制機制上有突破,包括改變考核評價,引入技術轉化率等應用指標,明確對成果轉化的利益分配等。

 

給緊缺技術人才“留一扇門”

 

中國國家轉化醫學中心還將探索引入企業合作實驗室,讓企業與科學家獲得前所未有的緊密共事。可以明確的是,轉化醫學不是靠醫生就可以走通的。專家介紹,緊缺的轉化醫學專門人才包括轉化醫學法律人才、轉化成果經紀人等,他們需懂得如何將一個很好的成果做好市場推廣,這些功能不是一個醫生所能達成的。

 

技術人才的引進,也將成為中國國家轉化醫學中心探索的人才體制機制問題之一。“這些年中國國家有很多人才引進政策,比如‘千人計劃’‘東方學者’,但比較注重學術地位、頭銜、發表論文數,而轉化醫學急需的各類平台科研技術人員大多不能達到如此要求,但他們確實是大量重要研究不可或缺的技術支撐人才。”瑞金醫院院長瞿介明教授稱,這類轉化醫學專門人才目前還缺乏人才引進政策保障,設在上海的中國國家轉化醫學中心將借助同時成立的上海廣慈轉化醫學研究發展基金會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更期待政策的扶持。

 

給創新緊缺人才“留一扇門”,讓成果轉化提速,我們期待中國在國際轉化醫學的賽道上再次取得先機,讓大量優質醫學成果快速走到病床邊,惠及患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