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藥物輸送系統 突破心血管再生難題

新型藥物輸送系統 突破心血管再生難題
2016-11-23

【台灣時報  2016-11-23  記者張添福】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謝清河、羅傅倫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具導航能力且可重複投遞之新型標靶藥物輸送系統」,藥物、幹細胞或血管生長因子得以精準輸送至人體患部,能促進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血管再生;此項技術將為糖尿病引發的下肢缺血患者帶來福音,也可望應用於癌症治療。此研究成果十一月十六日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科學轉譯醫學」,並被選為重點論文,向世界主要媒體發文介紹。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同時也是台大醫院心血管外科醫師謝清河表示,目前心血管疾病高居全球死亡率第一位。以心肌梗塞為例,心肌細胞在缺血幾個小時內便會大量死亡,即便以溶血栓藥物或心導管介入性治療,也無法恢復正常功能。此外,糖尿病患者與高血壓、高膽固醇的族群常因血管阻塞造成下肢缺血,導致病人無法行走、傷口癒合不良,甚至必須截肢。

 

謝清河說,人類心血管組織再生不易,即使利用藥物或細胞治療,也無法專一、持續將藥物注射至治療部位。組織再生過程十分複雜,不僅需要多種血管新生因子,每種因子在血管新生的各步驟中皆扮演不同角色,其有效作用的時間長短不一、發生作用的細胞又不同、作用機制也大相逕庭。一個可行的方式是,模擬血管新生的節奏,進行階段性的藥物、生長因子或幹細胞治療。

 

謝清河團隊利用「抗體與受體具專一性結合」的概念,將由羅傅倫團隊所研發的抗聚乙二醇抗體,與生物可分解之水凝膠共同混合後,注射至治療部位建立「標靶」。接下來注射帶有PEG的藥物,經全身循環後,仍會被引導到水膠注射的標記位置,標靶將如磁鐵般吸附藥物,藥物得以精準到達治療部位。

 

羅傅倫博士表示,通常隻有少於百分之一的藥物能抵達患部,藥物也無法在患部久留。透過新型的藥物輸送系統,我們可以讓藥物維持在正確的位置,增加治療效果。

 

論文第一作者吳佩蓉表示,此技術歷經四年的研發與實驗,已成功治療老鼠及蘭嶼豬下肢缺血,以實驗老鼠為例,首先替缺血的下肢建立藥物標靶系統,再分別注射兩種不同生長因子,一個保護血管免於傷害,另一個則協助新血管的生成,療程結束後老鼠下肢的血液流量增加百分之四十,證明該技術確能協助血管新生。

 

謝清河強調,此技術可提升多種藥物的標靶治療,並降低藥物使用劑量,減少對其他健康組織的毒性。期待此技術能盡快進行臨床試驗,未來將嘉惠心血管疾病患者;藥物傳輸平台也可望應用於癌症治療,藉由提升藥物的療效,減少副作用發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