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生醫電子報第101期-微創手術市場現況與趨勢
| |||
高齡化、健保經費緊縮以及醫美興盛的全球趨勢,微創手術透過微小傷口,每個傷口約1~2公分,約1~4個小傷口,醫師僅需在體外操作器械所進行的外科手術。較過去出血量多、手術時間長、容易感染的大創口手術,微創手術改良傳統手術時間、縮小傷口尺寸、降低傷口照護時間,成為不可擋的趨勢。 微創手術範圍甚廣,從一般外科手術(如組織切除、移植或修補);心臟節律器、人工關節、脊椎植入物的植入物手術;癌症治療(如腫瘤燒灼與切除);到整型減肥、美容的非疾病治療手術,微創手術蔚為主流。而微創手術醫材也從早期的腹腔鏡、關節鏡等內視鏡手術醫材,發展到結合3D影像、動作感應器、追蹤技術及演算法的微創手術機器人,更增加了手術部位立體、視野放大、醫師不需久站等優點。微創手術市場預估每年會有10%的成長,其中以北美地區需求量最大,每年成長速度可達10.5%,而亞太地區成長速度可達13.3% (見圖一)。 過去最知名的手術機器人(da Vinci)為美國INTUITIVE SURGICAL, INC.所生產,主要醫療器材大廠如Johnson&Johnson、Medtronic、Cevidien等美國大廠,也投入大量資金開發微創手術機器人系統,進行專利布局,提高商品進入門檻。依據Winter GreenResearch的研究,目前僅占15%的外科手術機器人將在5年內擴增為35%,市場規模將從2013年的32.9億美元,以21.5%的年複合成長率成長,在2018年達到85.2億美元的規模。面對全球市場需求,加上2016許多微創手術機器人專利到期,市場競爭將更為激烈。Johnson & Johnson與 Google 合資的Verb Surgical預估投入2.5億美元於微創手術機器人研發,將整合高階攝影、資料分析與機器學習於手術,以減少疏失提高效能;而加拿大廠商Titan Medical預估在2017年中上市的Sport Surgical System;Stryker和Medtech則投入關節置換和神經手術的微創手術機器人;而英國Smith&Nephew則因應骨科手術機器人的需求,以2.75億美元收購Blue Belt Technologies; Medtronic預估在2018年中在印度推出手術機器人,拓展新興市場。 微創手術機器人需要金屬加工、機械加工、系統整合等資源與技術,目前美國為主要領導國,日本、德國等具工業機器人生產技術,在多年研發之後,近年也推出相關產品。台灣在精密機械的廠房設施與勞動力具一定水準,上銀科技、鐿鈦、常廣等公司也陸續投入微型手術機器人組件研發,避開主要競爭市場,布局中國大陸,印度等新興市場,加強品牌經營與整機整合,是產業轉型升級可努力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