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大西洋鮭魚開發成功 3年後量產
國產大西洋鮭魚開發成功 3年後量產 | 2016-05-12 |
【中央社 2016-05-12 楊淑閔】
農委會漁業署署長蔡日耀今天宣布「台灣大西洋鮭魚孵化育苗技術」開發成功;計畫主持人冉繁華預計 3年後量產,取代國內市場年需求50億元的 2成、5年後達 5成。
據漁業署資料顯示,大西洋鮭魚(Salmo salar)最適溫度為攝氏 6到16度,在受精卵孵化及幼魚時期,生活在淡水環境,銀化過程後至海水環境成長,主要分布在北大西洋沿岸,包括北美洲東岸、格蘭陵島及歐洲沿海地區,屬冷水性魚類。
目前挪威等北歐國家,因為水溫與環境適宜,加上箱網養殖技術成熟,成為全球重要的鮭魚生產區域。台灣地處熱帶及亞熱帶環境,海水均溫攝氏24到27度,並不適合鮭魚養殖。
漁業署今天召開記者會公布以上訊息。蔡日耀說,「我們的研究團隊已經成功了!」但他也說,「還要再經過培養種魚,包括公跟母的種魚,然後再繁衍下一代。還需要一些時間,可能也不是今或明年就可以成功」。
不過,蔡日耀笑說,「目前有關受精卵進口之後,進行繁殖以及育成方面,已100%沒有問題了,漁業署也希望愈快量產愈好,並希望可以完全取代進口的市場需求量」。
漁業署統計,鮭魚在台灣每年有近新台幣50億元的市場需求,目前市售需求都依賴進口,近 3年進口量年平均近 2萬公噸,國內市場批發價格每公斤新台幣200到250元。
「台灣大西洋鮭魚孵化育苗技術」計畫主持人、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冉繁華說,目前漁業署規劃多頭推進國產大西洋鮭魚計畫中,還能運用冷、溫水溫差發電,導入綠能;合計高雄永安、大觀發電場及農委會水試所在東部的深層海水試驗三方同時進行鮭魚孵化育苗計畫,預計3年後鮭魚可上市,取代20%國內市場需求、5年後取代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