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看懂解盲(2016)
教你看懂解盲(2016) | 2016年 06 |
【生策中心產業研發組副研究員葉錫誼撰文/本文發表於經濟日報 2016-06-20 】 歷經過去十多年的摸索,台灣已成功開發八項人用新藥、四項動物用新藥、16項高階醫材,其中寶齡富錦公司開發的「拿百磷」和智擎旗下的「安能得」兩項產品,為國際型新藥、已在歐、美、日等地取得上市許可,顯見國內企業已經具備新藥自源頭開發、產程、臨床、國際法規、專利布建的經驗和能力。 隨著更多研發中新藥完成各階段的臨床試驗,所謂的「解盲」結果近期陸續揭曉,此時,業者與大眾應以更成熟的觀點解讀,回歸專業判斷和論證、才能有助產業持續良性正軌發展、健全資本市場運作。所謂臨床試驗解盲,應聚焦「療效數據、對照組、臨床效益」等三大觀察。「解盲」不隻有成敗或隻看p值是否小於0.05,解盲的重點更應放在其「療效指標」的「實際數據」。例如,病患的無惡化存活期是否優於現行治療藥品或療法。目前金管會已於5月12日公告,要求生技新藥公司解盲時,如無特殊情況均應揭露解盲之統計數據;相信這將有助於資訊透明和投資判斷。 其次,必須了解臨床試驗的「對照組」是什麼?是沒有治療效果的安慰劑、還是臨床醫師現行使用的藥品。如果是直接與現行用藥比較,且證實治療效果及/或安全性更佳,確實較能顯現新藥的價值;若為安慰劑,則應再了解,該新藥除了比安慰劑好,是否也比現行藥品或療法更好?能夠給病患有更好的「臨床效益」,亦即更好的治癒率、更低的副作用、更方便的用藥途徑等,這些才是藥政單位是否核予許可證的最重要考量。 應該強調的是,解盲「成功」不一定等於「市場潛力」。目前美、歐、中、日等主要醫藥市場,基本上都希望新藥在當地實際執行臨床試驗以取得上市許可。所以要判斷新藥的市場潛力或價值,也要同步了解此項臨床試驗究竟是在單一國家試驗,或是多國多中心試驗。若為單一國家試驗,相對市場受限。 再來要看的是,這個新藥鎖定的「適應症」以及病患數的多寡,是對全部患者有效抑或是僅適用少部分特定族群。此外,疾病人口的成長率,該疾病目前的治療藥品和治療方法,此項新藥是一線還是二線用藥,是治療還是輔助用藥,都深刻影響藥品上市後的產值,畢竟隻有符合新藥宣稱適應症的病患族群,才是新藥「真正的」市場。 除此之外,由於藥品上市都必須揭露活性成分的組成含量,若沒有取得「專利保護」或專利即將到期,上市後很快會面臨學名藥競爭。最後,別忘了國際競爭也是需密切留意的一環!。如美國Merck藥廠2011年推出C肝新藥Victrelis曾一度取得逾10%市占率,但2013年Gilead推出療效更好、副作用更少的突破性新藥Sovaldi上市後,Victrelis即快速自市場消失。因此面對解盲成功消息,也必須理性觀察其他研發中新藥的發展情形。 解盲訊息隱含著「新藥價值」,因此必須審慎評估。根據2014年Nature Biotechnology的統計數據,進入三期臨床試驗的新藥中約有40%未能提出新藥許可證的申請、而進入許可證審查案件中,也仍有17%未能獲證。統計指出,上市的新藥仍有高達四分之三,無法自市場銷售回收研發成本。 所以說,雖然通過臨床試驗考驗是新藥開發路途上的重要里程碑,但所謂的解盲成功不能等同於新藥上市及獲利保證,其間仍有許多關卡需要突破,包括上市許可NDA申請、目標市場的布建與專利保護、國際競品競爭、行銷與通路策略等,過程中的高風險仍然存在。是故、外界在解讀解盲訊息與評估新藥價值時,仍應審慎看待、仔細評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