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孤兒藥,看見輕生技前景
開發孤兒藥,看見輕生技前景 | 2016-07-04 |
【經濟日報 2016-07-04 羅敏菁】
孤兒藥是指適用病患人口小於20萬人的藥物,問題是,病患數那麼少、市場那麼小,有什麼好開發的?但答案可能讓大家嚇一跳。 2015年全球孤兒藥營收達1,020億美元(超過新台幣3.3兆元),占全球專利藥營收的15%。近兩年,紅透半邊天的免疫抗癌大藥anti-PD-1就是以孤兒藥法規途徑上市。知名的市場報告EvaluatePharma追蹤500家藥物公司,預測2020年整個國際孤兒藥市場會來到1,760億美元,成長性是一般藥物的兩倍。那麼,孤兒藥對台灣有何利基,我認為可以從下面幾個角度來借鏡。
且看他山之石,據估計美國有3,000萬人受制於7,000種罕見性疾病,所以美國國會於1983年通過孤兒藥法案,鼓勵藥廠開發病患數過少的罕見性疾病,以照顧弱勢病患。在孤兒藥法案成立以前隻有38個孤兒藥上市,30年來獎勵奏效,截至2015年為止,美國總共有511個孤兒藥被批準上市.而日本於1993年,歐洲於2000年,也陸續通過孤兒藥法案.依據罕見疾病病患於該區每10萬人口中出現機率為四到6.5人的比率計算,美國孤兒藥門檻是20萬人,歐盟25萬人,日本是5萬人。
一般藥物開發動輒十多年,往往超過專利保護年限的17到20年,所以美國對孤兒藥上市後給予七年獨賣期的保障,歐洲和日本則保障十年。
市場商機方面,早期獨霸市場的藥物,例如治療感染的抗生素等大宗藥物,已開發得差不多了,大藥廠隻能往更細膩化的市場區隔尋找病源,加上精準治療的趨勢,於是市場切割的結果,很容易找到符合病患數小於20萬人的藥品。2014年被核準的孤兒藥中,43%來自於國際大藥廠,另38%由中小型生技公司開發,顯見小藥廠也可以在孤兒藥領域「以小搏大」。
在法規利基方面,走孤兒藥路徑在藥品核準的行政上較容易過關,因為有些超級罕見的疾病,病患每天受苦,人道上美國FDA會加速使其過關。據EvaluatePharma 2015年9月的統計,七成的孤兒藥走彈性處理取證,不必像一般藥物按部就班慢慢驗證安全性與有效性。
雖然美國孤兒藥法案的減稅獎勵台灣公司享受不到,但可利用孤兒藥光環授權給美國公司享受當地稅減,這對稅重的某些公司很有誘因,另外某些特殊的罕見疾病可利用孤兒藥的彈性取證,快速上市。
再者,孤兒藥擁有價格優勢, EvaluatePharma將2014年孤兒藥總營收除以病患數,每年每位病患必須支付111,880美元的藥費,若以中位數價格呈現的話,約66,000美金.而一般藥品的平均藥價是23,331美元,藥價中位數是4,775美元。
更特別的是,孤兒藥的臨床三期開發成本較低, EvaluatePharma又統計,發現孤兒藥臨床三期平均花費約1.03億美元,而一般藥物則約1.93億美元,若加上美國稅務優惠,孤兒藥平均開發成本僅5,100萬美元,為一般藥物的四分之一。臨床三期試驗所需的病患中位數孤兒藥為538人,一般藥為1,558人,孤兒藥所需病患約一般藥的三分之一。至於臨床三期試驗時間,則兩者相仿,約2.88年。在藥物從送件時間到證,一般藥物約須13個月,由於大部份的孤兒藥有「優先審查權」,取證僅需十個月。
說了那麼多孤兒藥的優勢,台灣可以怎麼做?台灣生技公司普遍資本額小於新台幣5億元,以企管角度而言,用有限資源創造最大藥物價值才是王道;罕見疾病的低病患數和低臨床人數要求,加上美歐日的高藥價醫療給付,都很適合台灣目前重研發而無生產的「輕生技」公司投入。
其實台灣生技界早就開發孤兒藥,舉凡智擎、中裕、藥華藥等,產品都已經上市或在臨床三期。本文希望更清楚地描述以協助投資大眾或管理機關不以電子或傳產思維來看新藥前景。條條大路通羅馬,「輕生技」是台灣可以走的道路之一,台灣一定還會有更多的孤兒藥國際授權案,讓我們拭目以待。(作者是前生技創投業者羅敏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