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李祖德:發展生技 快解除法規緊箍咒

(專家觀點)李祖德:發展生技 快解除法規緊箍咒
2016-08-15

【經濟日報  2016-08-15  李祖德】

 

放眼全球趨勢,生物科技產業肯定是未來的朝陽產業,不論是源自應用面研發的科技迅速創新,或是跨產業、跨領域結合的商業模式等發展趨勢,都將為人類的生命與生活帶來顛覆性改變。我認為,在這方面台灣已經取得入場券,但還沒真正登堂入室。

 

且看近年全球生技發展,除農業外,生技產業的發展沿著「全球醫改」與「精準醫療」兩個主軸延伸發展。其中,大數據應用的全面啟動,配合手機醫療系統界面的成熟、生物相似藥品生產效能的提升、遠端醫療系統完善化的綜合效益,促成醫療品質與普及度的迅速提升,以及醫療成本的大幅降低,使得「全球醫改」有機會向前邁出一大步,未來將可造福更多的民眾,增進社會的穩定。

 

至於影像醫學在這幾年來的突破性發展,免疫與基因治療的日趨成熟,甚至對未來生物電子藥物所投入的研發能量,都對強化「精準醫療」提供足夠的條件。若再加上「互聯網+」此一商業模式的靈活運用,這些綜合效應將重寫人類「健康」與「壽命」的定義。

 

就因科技大幅進步,生技產業的商機已由過去人類在非常態的病痛階段,向前延伸到人類在健康與亞健康的階段,向後則延伸到病痛復原的階段,這前後兩大階段延伸的商機,吸引了諸如Samsung與Nestle的結合,GSK與Google母公司Alphabet Inc的跨界合作,以先射箭再追靶的積極態度,迎接新的商機。

 

綜論生技產業的競爭趨勢,獨強型的新藥肯定由贏者拿下所有市場,但獲利期將普遍縮短。醫材因品牌通路的建制成本太高,近期市場銷售又以GPO(Group Purchase Organization)新結構型態為主流,將導致產品利潤空間保持不易。

 

至於智能型輔具系統結合遠端醫療系統,將會有爆發性的增長點。然而,上述任何新產品都將直接面對全球化的競爭模式,遭到無可避免的殘酷挑戰。

 

總而言之,未來的人類將花更多時間與金錢來維持自己的健康,也將使用更多健康輔具、診斷治療設備、多元多樣新藥,以及大數據引導的客製化商業模式,最終將創造生物科技產業無限的商機,進而帶來人類高品質、自主自在的幸福生活。談了那麼多,我們還是不得不問一句,台灣的機會呢?

 

許多人都在問,台灣下個階段的機會在哪裡?我認為除了生技還是生技,但如何抓住發展生技的契機就是大哉問。台灣有很好的新藥研發、醫材開發能力,過去我們的強項是「代工」,但迄今藥品仍無能力做到市場通路、品牌。究其原因,是因為台灣市場太小、有關法規過嚴。市場小逼得產業要向外尋求機會,這是先天性的問題,不必深責,但法規過嚴,就限制了國際人才與資金的吸納,這非產業之福。

 

台灣的新藥、創新醫材研發能力堪稱全球前幾名,臨床試驗的能力更是一流,現階段,有不少公司在做第二棒、第三棒的研發,產品成熟後轉賣給國際藥廠,賺取授權金與里程碑金,這是個不錯的模式,也值得繼續鼓勵,但產業總是要往前走,發展品牌與通路應該是目標所在。

 

借鑑國際,當年台灣躋身亞洲四小龍與韓國比肩,如今韓國在電子與生技領域多超越台灣,值得我們警惕。韓國在發展產業之初,政府大力的鼓勵與投資,從代工轉向通路與品牌,造就許多全球品牌與科技巨擘,台灣如今隻能苦苦追趕。

 

我認為,台灣要發展生技,已經有很好的製造、臨床試驗能力,若再加上良好的選題機制,大舉的引進國際人才與資金,並且容許更多的「失敗」,在亞洲一定能夠發光發熱。

 

近幾年,我擔任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委員,也與許多專家交換意見,心中憂喜參半。

 

許多委員都大力提出辦法與建言,但再好的意見仍需要政府的支持與執行,聯合產業界一起動起來,台灣才有機會。

 

(作者是環瑞醫投資控股董事長、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委員李祖德)


Top